楚云一驚習(xí)慣了亭翁的臭脾氣,自顧自開始認(rèn)真研讀《大學(xué)》,有了亭翁的注釋,楚云不僅很快動弄懂其中的含義,還能順著亭翁的意思自己再做些注釋。
最難的是,楚云竟然在這種枯燥的研讀中找到了讀書的樂趣,他也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
和后世那些快餐式的文學(xué)相比,古人的書籍更有深度,短短幾句話就能讓人悟出很多道理,甚至是很多方面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原來這就是后世很多人掛在嘴上名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處。
后世很多人覺得儒學(xué)迂腐,楚云卻不這么想,一個學(xué)派能在兩千年的時間長期占據(jù)一個強(qiáng)大民族思想的制高點,肯定有他的可取之處。
所謂的迂腐,只是因為一些人或者一些事,讓人產(chǎn)生了誤解,比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幾百年是對秦始皇有著極大怨念的司馬遷,也只說這是一場文化浩劫。
事實上就是史記記載的秦始皇坑殺了四百六十余人,頂格算滿四百七人,楚云根本不相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因為四百七十人出現(xiàn)文化斷層。
后來儒學(xué)能一枝獨秀,必然有可取之處。
“你怎么理解這段圣人之言?”亭翁看楚云竟然在自己寫注釋,忍不住開口問道。
“按先生的注釋,古之賢者欲宣揚圣人之德于天下,需按圣人之道治理國家。治理國家從治理小家開始?!?/p>
“聽你話里的意思,你對這段圣人之言有別的領(lǐng)悟?”亭翁有些好奇地問道。
他似乎忘記楚云只是一個五歲的孩子,能開始讀四書五經(jīng)就夠妖孽的了,還要和他這種大儒討論,要是讓別人知道了,肯定會驚掉下巴。
亭翁如果知道楚云后邊會說什么,他發(fā)誓肯定不會問出這句話。
“怎么說呢,我現(xiàn)在只想到兩種理解,”
“等等,兩種理解?說來聽聽?!蓖の痰暮闷嫘谋怀频跗饋砹恕?/p>
“第一種是書面上的,就是將來用在考場上的,還有一種是用在官場上的?!?/p>
“哈,有意思,說來聽聽。”
“第一種,大概意思是用圣人之道修正自身,身正則家安,家安則國強(qiáng),國強(qiáng)則天下定。圣人門徒從修正自身開始逐步學(xué)習(xí)?!?/p>
“戒惡習(xí),揚善舉,尊崇圣人之道,以正其身。后以正身配合圣人之道教導(dǎo)家人,讓整個家族遵循圣人教化。做到此兩點則有資格治理國家?!?/p>
“以圣人之道治理國家,是國家之民入家族之人一樣,人人知禮守禮國定能富強(qiáng),國富強(qiáng)則外敵不敢擾,天下自然太平大定?!?/p>
“嗯?!蓖の剔壑狱c頭,楚云說得雖然很俗氣,可意思卻是真的理解到了,這也是當(dāng)今讀書人對圣人之道的理解。
“你說得不錯,只有遵循圣人之道,人人克己守禮,天下自然不會有紛爭,紛爭不存則國恒安,國恒安則必強(qiáng)?!?/p>
“你剛才說你還有別的理解,說是圣人教導(dǎo)你為官之道。雖然有些狂妄,不過我倒是想聽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