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掠過幾口涼風,蟬鳴也不似午后那般聒噪。
韓母踮著腳用竹竿勾掛滿院墻的絲瓜,聽見推門聲,扭頭一看是韓溯,藹然道:“回來啦。
”韓溯突然喉頭發(fā)緊,淚涌上來,“娘,我辜負了你的期望,那案子,查不下去了。
”韓母怔了一下,緩緩放下竹竿,下意識地將手在圍裙上抹了抹,關切地問:“出什么事了?我眼皮一整天都在跳,采荇早上說出去買塊帕子,到現在也沒回來。
”采荇跑了?自己的確說過她去留隨意,可她離開的時間太過巧合,韓溯急道:“娘,我還有事要去趟王府,回頭再同你說。
”趙昱的書房內放了冰鑒,又點了清涼的龍腦香,韓溯入內片刻便覺浮躁頓消、神思清爽起來。
趙昱靜靜聽完他的匯報,語氣平和道:“我的人看到采荇進了晉王府。
”“您早就……”韓溯只說了半截,趙昱便明白他所想,微微一笑,解釋道:“你不住王府,我自然要安排人保護,并非監(jiān)視。
采荇既是案子的苦主,又來路不明,自然要多留意些。
”韓溯垂下眼,難怪秦王對自己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想到上次自己笨拙地跟蹤采荇的事,落在他眼里是不是很好笑,不禁在心底自嘲。
不過他倒不是糾結矯情的人,很快把思路拉回到正題上,“她是晉王的人?”“表面看是的,但,我總覺得不像。
”且不說趙昇他有沒有能耐布這么個局,假使是他,既然精心做了這樣的局等自己來鉆,又怎么會派人半道刺殺自己?豈非多此一舉?韓溯猶豫了下,還是沒有說出對鄭紓的懷疑。
說來自己的那點猜疑本就是由采荇引出的揣測,并無真憑實據,事到如今,采荇可能是晉王的人,自己的猜疑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鄭紓已然不得志,若再加上秦王的猜忌豈非雪上加霜?趙昱早將他猶疑的神色收進眼底,并不點破,走到紫檀博古架邊取出一套象棋,道:“你既然過來,便說說對今日之事怎么看?”今日之事早就盤亙在韓溯心頭,他只略一思索便說:“小可愚見,太子來的太及時了,我們由瑤姿之事才查到韋東山的身份,事先我們自己都不知情,背后之人可以引誘我們按照他的設計走,卻不能算定我們抓韋東山的時間。
所以,小可認為,現場一定有人通風報信。
”趙昱邊聽邊往案上擺棋子,太子是“帥”,瑤姿是“卒”,韋東山是“馬”,然后他執(zhí)了一枚“車”沉吟:“王敬之出身瑯琊王氏,他們王家向來忠于陛下,不涉黨爭,他應當不知情,不是他,不過他手底下的官差們倒是有可能被收買。
最省事的做法應該是收買韋東山的仆從,他們的信息更準確,我們去找韋東山的時候,他們正打點行李,亂中走脫一兩個下人也是有可能的。
太子是鄭氏搬來的救星,但若說鄭氏設局我是不信的,他們不至于為了對付我以自身榮華做餌。
”他將“車”落在“馬”邊,又用“象”來指代鄭氏一族。
韓溯脫口:“是晉王?”趙昱搖頭,執(zhí)起“將”在手中摩挲,“趙昇他巴不得釘死鄭氏,取太子而代之,又怎會遞消息給他們?唯一的解釋是,有一支我沒注意到的第三方勢力。
他們的目的我還看不真切。
”他頓了頓,將手中棋子擲于案上,象牙叩出鈍響,冰鑒中的寒塊似有感應般發(fā)出斷裂的聲音,愈發(fā)襯得屋內深谷一般的幽靜。
趙昱負手而立,“只要他們動起來,總會露出馬腳。
”入夜。
鄭紓立于庭中吹笛,夜風送來木槿和素馨的清香,與笛聲纏繞一處,在月華下傾瀉出一曲哀怨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