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扎北京城
1920年我爺爺出生在了保定近郊的一個村子里,那時候還是宣統(tǒng)統(tǒng)治,雖說南方早就有革命黨成立的政府,但北方還是軍閥割據(jù),并且表面上還是在宣統(tǒng)皇帝的統(tǒng)治之下。
但好景不長,就在1924年,宣統(tǒng)皇帝最終被趕出了紫禁城,住在了北府(載灃的居處),但對于老百姓來說,這種國家大事還沒有吃飽飯來的重要。
我爺爺名字叫張寶昌,如果按照清統(tǒng)治年歷算的話,應(yīng)該是宣統(tǒng)十一年,如果按照國民政府年歷算,是民國九年生人。
那時候的北方老百姓已經(jīng)習(xí)慣了清朝的統(tǒng)治,所以按照老百姓的話還是在宣統(tǒng)時期,實際上在歷史上1912年就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清統(tǒng)的年歷。
我爺爺家在村子里還算是富戶,那會兒村子里也還留著大辮子,國家興衰并沒有在一個小小的農(nóng)村改變什么。
雖說是富戶,但只是相對來說的,比起一般的貧困戶還是有點余糧的,雖說每天也是一樣的吃窩頭喝粥,但最起碼一天三頓飯是沒什么問題的,并且家里還雇傭著兩個長工,其中一個還會一些功夫。
爺爺?shù)母赣H除了在家務(wù)農(nóng)之外,就是跑一些買賣,手里也有些余錢,就這樣,我爺爺和他的兩個哥哥都在村子里的私塾念書,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三兄弟除了爺爺之外,兩個哥哥似乎并不是念書的材料,最后沒辦法,爺爺?shù)母赣H讓只認識一些字的老大開始學(xué)做生意,老二看家,我爺爺就一直在私塾里念書,并不用做什么事情。
就在爺爺十二歲時,爺爺?shù)母赣H,也就是我太爺爺在一次做生意時遇上了土匪,結(jié)果連人命帶貨都丟在了山西。
由于這次出門做生意,老爺子不僅僅帶了全部家當,還借了不少錢,這下子全部送給了土匪,就這樣,原本挺好的一個富農(nóng)家庭一下子變成了貧農(nóng)。
爺爺?shù)拇蟾绾湍赣H將一些家產(chǎn)田地都賣的差不多了,這才將欠下的大筆銀子還上,從一個富戶一下變成了窮苦百姓,爺爺當時也有點受不了。
原本十二歲的爺爺見家庭困難,原本想輟學(xué),但母親和兩個哥哥卻堅決不同意,并且說一家子想要過上好日子,還要靠爺爺讀書,將來能夠考中狀元光宗耀祖。
于是兩個哥哥都各自找了工作,爺爺?shù)拇蟾邕M了城里給富戶人家當起了賬房先生,二哥則在城里租了個地方,就賣烤地瓜,哥倆幾乎每個月都要省下錢來供應(yīng)爺爺上學(xué),就連爺爺?shù)哪赣H也接了一些縫縫補補的活兒貼補家用,反而是爺爺,幾乎童年沒怎么受過任何苦難。
1935年冬,由于軍閥混戰(zhàn),清政府徹底倒臺,就連宣統(tǒng)皇帝都跑到了東北弄了個偽滿洲國。
一些軍閥經(jīng)常到村子里招兵買馬,很多吃不上飯的年輕人都跑去當了兵。十五歲的爺爺此時雖說年紀還小,但對于農(nóng)村來說,十五歲的孩子都快要娶媳婦了。
爺爺?shù)膬蓚€哥哥由于需要供養(yǎng)爺爺和老母親,所以一直沒有結(jié)婚。而爺爺當時看到了那么多人都走出了家門報效國家,對于讀過書的爺爺來說這是一種很大的,于是爺爺跟母親和兩個哥哥商量也想去當兵。
雖說爺爺從小讀書練武(就是跟那個會一血莊家把式的長工學(xué)),但畢竟沒有出過遠門,兩個哥哥也沒有時間去送他,并且還想著堅持讓爺爺讀書,雖說清政府垮臺了,也不可能再去考狀元,但讀過書的人到哪兒都能吃香,并不是只有當兵一條路。
但不知道怎么了,爺爺就是想當兵,而且給兩個哥哥講了一通大道理,當然了,他的兩個哥哥最后也沒辦法,只好同意。但當時招兵的時間剛過,又拗不過爺爺?shù)囊?,家里給爺爺傾盡家資買了一匹馬,并且委托了一個經(jīng)常跑商的人照顧著去了張家口,就這樣,爺爺算是正式踏上了當兵的路程。
當時爺爺一進部隊就遇到了他們的團長,爺爺?shù)浆F(xiàn)在還記得他們團長的對話?!澳憬惺裁疵??”一個騎在高頭大馬上的年輕人看著站在軍營外的半大孩子的爺爺問道?!拔医袕垖毑!睜敔敾卮鸬馈?/p>
這位團長看著爺爺沒有絲毫害怕的樣子,笑了笑繼續(xù)問爺爺說:“你是哪里人,到這兒來干嘛了?”爺爺雖說有些靦腆,但還是回答說:“我是保定人,來當兵的?!彪S后團長笑了笑對爺爺說:“當兵可以,但是我們這兒可不要小孩兒?!?/p>
爺爺一聽對方說自己是小孩兒,一下就急了,大聲對面前這個人道:“誰是小孩兒了,別瞧不起人,我五歲念私塾已經(jīng)念了十年了,而且我還練過功夫?!薄芭叮磕悴粌H認字,還會功夫?”這個年輕人有些不相信的問道。
“當然了,不信咱倆就比劃比劃!”爺爺有點不服氣的說道。畢竟這么大老遠的到了軍營,如果因為當不了兵再回老家,那可就丟人丟大了,就連村里的趙賴頭都能當兵,自己為啥就不能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