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雅集后不久,馮瑗就被召進了宮中。
原來,和親使團離京的日子已經(jīng)定在三月廿八,準備事宜馮瑗頗為熟稔,皇后便將她叫進宮中幫忙,還特準她回家居住。
入宮后,自然要去趙晨那邊還“債”的。
一日午后,馮瑗揣著幾個花樣子去找趙晨。
眼下針織坊繡坊的人日夜趕工,婚服、禮服、常服皆已盡數(shù)完成。
皇后心思縝密,想著還需準備幾套胡服,這些花樣子便是織繡在胡服上的。
趙晨接過圖樣,纖指在纏枝蓮紋、海東青紋、團花紋等上親點,最后大手一揮,全都要了。
馮瑗暗自為繡娘們捏了把汗。
趙晨卻拉過她的手,很認真地說:“大姐姐都同我說了,你不必為了我們的約定,舍棄自己的前程。
”馮瑗明白她說的是一起出塞的約定和“秦王妃”的前程,少不得一頓賭咒發(fā)誓,連哄帶勸。
將趙晨哄好后,馮瑗又將話題轉到花朝雅集上,不露聲色地問道:“公主,那日雅集,赴會的女子中可有閨名中帶‘靜’字的?”“名字里帶‘靜’字的可多了,長公主的外孫女周婧、忠勤侯家的吳靜姝吳靜月姐妹、禮部侍郎家的陳恪靜……”趙晨掰著手指數(shù)著,馮瑗默記心間,“大概就這些吧,要不然,你去問問大姐姐,她那里肯定有完整的名單。
”馮瑗不去問趙景自然是有原因的,一則她與趙景的關系不如與趙晨親密,言行需更講究分寸;二則趙景的人際關系更為寬泛復雜,且又是趙旻的親姐,若是走漏了消息,恐怕打草驚蛇。
馮瑗于是解釋道:“那日我離席后,在一條僻靜小徑上撿到一方絲帕,上頭繡了個‘靜’字,料想應是赴會貴女之物。
到底是閨中貼身之物,關系到女子清譽,只怕失主心中不安。
若能查著是誰,就悄悄物歸原主。
若是查不出,不如毀掉算了,免生事端。
我想,小徑距花廳頗有一段距離,這位姑娘必定是中途離席出去了較長時間的。
”趙晨蹙起眉,細細思索,最終泄氣地搖搖頭,“毫無印象……”一旁的侍女露兒突然說:“奴婢記得,隨國公家的小姐曾在馮大家彈琴的時候離席,因為袁小姐那天穿得特別……單薄,一襲天水碧云羅罩紗裙,奴婢看著都冷,這才留意了些,后來直到行令結束,她都沒有回來。
”趙晨這才想起,“哦對,還有袁靜宜,她是隨國公孫女、吏部侍郎之女,那天……她似乎話特別少,我差點忘了。
”馮瑗點點頭,八九不離十了。
又閑聊了幾句,馮瑗告辭回去復命。
回到甘露殿,桂華姑姑說,皇后娘娘正與鄭相說話,馮瑗便識趣地在一旁等候。
不久,鄭紓來了。
二人寒暄了幾句,鄭紓方道:“我來拜見姑母,現(xiàn)在可方便么?”馮瑗便如學舌的鸚鵡般答道:“皇后娘娘正與鄭相說話。
”鄭紓輕輕頷首,整了整衣冠,姿態(tài)從容地邁步進殿。
馮瑗雖覺得叫宮人通傳一下更穩(wěn)妥,但一時沒見著桂華姑姑,且鄭紓是皇后親侄,家人間見面倒也不拘那些虛禮。
皇后素來在東配殿見家人親信,鄭紓對此輕車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