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會韓溯的驚詫,他繼續(xù)道,“黃河決堤,禍及千里,百姓傷亡損失不可勝計。
豫州段的堤壩出了問題,何清自然成了眾矢之的,朝中彈劾他的折子像雪片似的。
為了盡快安撫民心,未經(jīng)三司詳查,朝廷就定了他死罪。
我到豫州的,激動地說:“字好,策文更好,此文一出,韓兄必然名動京城!”韓溯羞赧地接過那幾張紙,重新疊好收回袖中,“謬贊了,不過是拾前人牙慧,近日小可在同文館里查閱了歷代治水得失相關(guān)的資料,大有裨益,然而河防險要,總要到現(xiàn)場勘察過水文方可因地制宜,紙上談兵恐將誤人誤國。
”“韓兄行事審慎又心懷蒼生,可敬可佩,當(dāng)浮一大白。
”鄭紓敬了一杯,略作沉吟道,“韓兄可知五年前的黃河水患?當(dāng)時我恰好去豫州探望我三叔,倒是有一些見聞,韓兄文中提及的魚鱗塘、減水壩,豫州河防都有,可見水官不是庸碌之輩,可惜是個貪污巨蠹,已被正法了。
若是他還在,想必能為這篇策文提出些不錯的建言。
”韓溯今日已經(jīng)是第二次聽人說起何清,一個架閣庫里難尋的名字,千里之外的六品官員,死了五年的罪人,似乎于深不見底的水面下隱隱綽綽浮現(xiàn)一鱗半爪,卻讓韓溯疑竇更深,他試探道:“五年前,小可游歷京都,正遇上黃河決堤,在安置營里耽擱數(shù)旬,人人都說是豫州的水官中飽私囊貪墨了河防工程款,才導(dǎo)致堤壩決口,倒不知他是個能吏,能當(dāng)?shù)闷疣嵭执说仍u價,必是驚才絕艷,當(dāng)真可惜了。
”鄭紓難得地收斂了笑意,寞然嘆道:“那件事太大了……說起來,第一個彈劾他的人就是我三叔。
”韓溯吃了一驚,鄭紓笑意復(fù)萌,執(zhí)起酒壺道:“難怪我與韓兄一見如故,我們五年前就當(dāng)認識了。
”又飲了數(shù)杯,再應(yīng)酬也是無趣,也怕酒醉誤事,韓溯故作拿不穩(wěn)酒杯的樣子,潑出許多酒來。
瑤姿見狀忙扶住他,對鄭紓說:“韓公子怕是醉了,不如送他回去吧。
”韓溯擺擺手,“二位自去。
我有些醉,坐馬車怕是會暈吐,且在此處散散,歇會兒就回去。
”說著就俯身往坐席上倒去。
鄭紓見他如此不顧形象,想是真醉了,便托了小二照看著,自己送瑤姿先回。
韓溯聽房門闔上,才翻過身來仰臥著,失望之色溢于言表。
今日看似閑談,可他句句都往五年前豫州水患上面引,是在試探自己以及秦王的態(tài)度嗎?他若有心,必會知道自己進同文館架閣庫的事,自己便以一篇《治水策》表明進架閣庫只是為了寫策文,對五年前的案子并無興趣,他竟盛贊何清的工程能力,甚至露骨地暗示鄭荃與此案的關(guān)系,分明是引誘自己查下去。
可是他這樣做又是為什么呢?鄭荃是他三叔啊。
韓溯沒幾個朋友,以為鄭紓會是一個,可發(fā)現(xiàn)越來越看不透他。
想到楚王府上一見如故,韓溯自嘲一笑,自己性子孤僻,從不曾與任何人一見如故,分明是鄭紓洞悉人心,仿佛丈量了他的心智尺寸,才能一言一行都熨帖合意。
只要鄭紓愿意,怕是能讓任何人對他產(chǎn)生相見恨晚之情。